累計攤銷負數是怎么回事" alt="累計攤銷負數是怎么回事" width="450" border="0" vspace="0" />
累計攤銷負數是會計學中的一個概念,指企業(yè)根據固定期間的一種折舊方法,在一定時期的折舊費沒有抵消全部的投資收益時,出現的負值累計折舊科目的金額。
累計攤銷負數屬于“累計折舊”的一種,是將固定資產按一定的法定期間進行折舊處理后,累計折舊科目會出現負值,即為累計攤銷負數的情況。
累計攤銷負數的形成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全部成本被折舊完,剩余的累計折舊科目金額已小于新的購入價,形成折舊差額;另一種是因全部折舊時間到期,但折舊率還沒有完全抵消全部成本,形成累計折舊科目金額為負。
一般情況下,累計攤銷負數不能直接對出資者的利潤產生影響,但可以影響財務報表的完整性、精確性,以及相關企業(yè)的財務狀況評價。因此,累計攤銷負數也是企業(yè)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應定期對累計折舊的負值進行更新,并遵循財務報表的完整性、精確性的原則,進行修正和補充。
拓展知識:關于累計攤銷負數的處理,有幾種方法。一是轉為無形資產,以保證財務報表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即將累計折舊科目作為資產轉入無形資產中,并扣除同等部分的折舊費用,凈值為0。二是延期折舊,即將當期折舊扣除額的部分延期處理,并繼續(xù)扣除下一期折舊費用。三是轉為其他類型的負值資產,將累計折舊科目作為其他類型的負值資產轉入,最終將這部分負值轉換為凈利潤,實現報表中負值的轉換。











官方

0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094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