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高小小
于2019-09-02 14:15 發(fā)布 ??5864次瀏覽
玲老師
職稱: 會計師
2019-09-02 14:16
借營業(yè)外支出貸銀行存款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4:19
現在是員工離職沒有辦法承擔個人部分,公司銀行前期已經扣過了,公司承擔這一部分損失的會計分錄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4:22
你前面扣款是做伊分錄 了嗎 ?如果 沒有企業(yè)負擔 這個錢就是我上面發(fā)你的分錄
2019-09-02 14:24
前面已經按照正常的步驟做過分錄了,現在要把個人部分從員工工資里面扣出,由于員工離職所以本月工資不夠扣那一部分
2019-09-02 14:28
借應付職工薪酬營業(yè)外支出 貸其他應付款社保 銀行存款 職工扣的金額正常做 不夠的企業(yè)支付記營業(yè)外支出
2019-09-02 14:30
他這個是前幾個月的個人部分,也是這個會計分錄嗎?
2019-09-02 14:33
交的分錄 是一樣的 前面的發(fā)生的就是在發(fā)生時計提
2019-09-02 14:36
我的意思是上幾個月都是公司先幫忙交了,然后員工一直工資為零,一直沒處理,這個月處理的會計分錄也是這樣子嗎?
2019-09-02 14:40
你幫交稅時分錄 是怎樣寫的 ?
2019-09-02 15:00
計提時:借:銷售費用~社保。貸:應付職工薪酬~社保,繳納時:借應付職工薪酬~社保,其他應付款~社保, 貸:銀行存款、代繳外地員工五險一金
2019-09-02 15:08
你交時的分錄 不對 正常的分錄是這樣的 然后個人不夠付的部分就是企業(yè)付的記營業(yè)外支出 其他的分錄 不變;,1、計提工資、社保和公積金時:借:各種費用一工資一社保( 公司負擔)一公積金(公司負擔)貸:應付職工薪酬一工資 一社保(公司負擔)一公積金(公司負擔)2、支付員工工資: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一社保 (個人負擔) 一公積金( 個人負擔)應交稅費一應交個人所得稅3、支付社保、公積金及個稅:借:應付職工薪酬一社保(公司負擔) 一公積金(公司負擔)其他應付款一社保 (個人負擔)一公積金(個人負擔)應交稅費一應交個人所得稅貸:銀行存款
2019-09-02 15:10
我們公司的社保跟工資是分開做分錄的
2019-09-02 15:13
做發(fā)放時工資的分錄是這樣子的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社保,公積金,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
2019-09-02 15:18
支付社保、公積金及個稅:借:應付職工薪酬一社保(公司負擔)一公積金(公司負擔)其他應付款一社保 (個人負擔)一公積金(個人負擔)應交稅費一應交個人所得稅貸:銀行存款上面的金額填寫個人交的金額 不夠扣社保的金額記營業(yè)外支出 就是企業(yè)承擔了
微信里點“發(fā)現”,掃一下
二維碼便可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老師,研發(fā)費用中耗用材料的會計分錄,人員工資的會計分錄,分攤電費的會計分錄,計提固定資產的會計分錄
答: 你好,這個是 借 研發(fā)費用 貸 原材料 應付職工薪酬 借 管理費用 貸 累計折舊
老師,公司員工基本工資3500,節(jié)假日資金500元,請問這個是要一起合并為工資呢,還是做為其它費用?請問如何做會計分錄?
答: 您好!合并一起作為工資。 借:管理費用-工資等 貸:應付職工薪酬。
一名會計如何讓領導給你主動加薪?
答: 都說財務會計越老越吃香,實際上是這樣嗎?其實不管年齡工齡如何
做員工年終獎會計分錄,是把費用做在工資下面可以嗎
答: 你好,是的,和工資一樣的分錄
企業(yè)拆遷補償會計分錄。拆遷過程里產生費用和人員工資能進入拆遷款里開支。
討論
行政機關公益崗工資會計分錄如何做? 但是走費用,是否影響年終決算
員工五險一金個人部分工資不夠扣,公司承擔了這部分個人費用的會計分錄怎么寫
老師,分配工資費用和會計分錄怎么寫
玲老師 | 官方答疑老師
職稱:會計師
★ 4.99 解題: 377271 個
應網絡實名制要求,完成實名認證后才可以發(fā)表文章視頻等內容,以保護賬號安全。 (點擊去認證)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4:19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4:22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4:24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4:28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4:30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4:33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4:36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4:40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5:00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5:08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5:10
高小小 追問
2019-09-02 15:13
玲老師 解答
2019-09-02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