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fā)生之前或之后(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風險評估的主要任務包括:
1、識別評估對象面臨的各種風險
2、評估風險概率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確定組織承受風險的能力
4、確定風險消減和控制的優(yōu)先等級
5、推薦風險消減對策
風險評估途徑包括:
1、基線評估。采用基線風險評估,組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信息系統(tǒng)進行安全基線檢查,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過選擇并實施標準的安全措施來消減和控制風險。
2、詳細評估。詳細風險評估要求對資產進行詳細識別和評價,對可能引起風險的威脅和弱點水平進行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來識別和選擇安全措施。
3、組合評估。組織多是采用二者結合的組合評估方式。為了決定選擇哪種風險評估途徑,組織首先對所有的系統(tǒng)進行一次初步的高級風險評估,著眼于信息系統(tǒng)的商務價值和可能面臨的風險,識別出組織內具有高風險的或者對其商務運作極為關鍵的信息資產(或系統(tǒng)),這些資產或系統(tǒng)應該劃入詳細風險評估的范圍,而其他系統(tǒng)則可以通過基線風險評估直接選擇安全措施。
風險評估的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fā)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fā)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
四、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并借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yè)標準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后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于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tǒng)處于風險狀態(tài),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什么是風險評估?
答: 你好!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你要做一件事之前你要想想你在這件事的時候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xiàn)(發(fā)生)的概率各是多少,它們的出現(xiàn)會不會導致你的計劃不能完成……等等的問題,就叫風險評估。這是對問題不樂觀的一個預見,和效益分析相對。
在做題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重大錯報風險一會兒可以降低一會兒又不能降低,看到有個說法“重大錯報風險不能降低,但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可以降低”,是這樣嗎?
答: 重大錯報風險是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它是客觀存在的,注冊會計師只能識別、評估它,但不能改變它。 通過執(zhí)行審計程序能降低的是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即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水平,可能原來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為高水平,而執(zhí)行了審計程序后,則認為重大錯報風險為中等水平,這就是降低了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
一名會計如何讓領導給你主動加薪?
答: 都說財務會計越老越吃香,實際上是這樣嗎?其實不管年齡工齡如何
“調低重要性意味著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上升”這句話怎么理解?
答: 1.重要性水平是一個數值,凡是超過該數值的錯報都是重要的,它是重大錯報的下限。重大錯報風險是審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它是事前客觀存在的。重要性水平是圍繞錯報展開的概念,是界定重大錯報;重大錯報風險是圍繞重大錯報展開的概念,是對重大錯報有或無、有多少的認識,是需要注師評估的。兩者是有一定關系的,畢竟,只有先界定出確定出哪些錯報是重大的,明確重大錯報的范圍后,才能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說明:錯報不僅僅指的金額,附注披露中的信息也可能成為錯報。此處用數值來解釋,是幫助理解,下同。) 2.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此等式稱為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是發(fā)表不恰當意見的可能性。重要性水平越大,說明重大錯報的數值就越大,注師可以接受的錯報的數值就越大,即大部分的錯報是可以接受的,是非重大的,相應地,發(fā)表不恰當意見的可能性就小,審計風險就越低。
- 免費提問
- 極速解答
- 緊急催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