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的審查技巧有哪些

2017-04-13 15:57 來源:網友分享
1170
審查和分析會計報表是稅務稽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會計報表是會計核算的最終產品,并不能顯示企業(yè)經濟活動的全部,更不能完全依靠其查證所有的會計錯弊。是對已經發(fā)生的業(yè)務活動即既存的客觀事實進行記錄和反映,而不能對未發(fā)生的經濟活動進行記錄和反映,即會計報表是對經濟活動的事后反映,而不能進行事中和事前的預測和控制。

1 對資產負債表的審查分析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yè)在某一特定期間(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財務會計報表,它是一張靜態(tài)報表。資產負債表按月編報,它是根據“資產等于負債加所有者權益”的會計等式,依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和一定的次序,將企業(yè)在一定期間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予以適當排列,按照規(guī)定的編制要求編制而成的。資產負債表提供企業(yè)期末財務狀況的現狀,以及前后財務狀況的資料,它表明企業(yè)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方面的實力。

1.1平衡關系的審查分析。資產負債表的格式是賬戶式,資產列示在左方,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列示在右方。根據會計平衡公式原理,資產總額應恒等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和。審查分析時,如發(fā)現左右兩方不平衡,就可判定企業(yè)在核算中有錯誤;如發(fā)現同欄各項目的合計數與總計數不相等,則一般是其中某些項目計算填列有錯或原始資料不平衡,應在具體分析后找出稽查重點,查明原因并調整賬務。

1.2表中數據來源正確性的審查分析。在核實資產負債表平衡關系的基礎上,一般應區(qū)分以下四種情況審查分析資產負債表中數據來源的正確性:

(1)“年初數”和“期末數”的審查。資產負債表中的各項目都列有“年初數”和“期末數”兩欄,欄內“年初數”各項數據是根據上年資產負債表期末數所列數字填列的;“期末數”是指月末、季末或年末數,是根據當期各項目有關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的?;闀r,可采用抽查法復算表中的數據來源,看各項目的“年初數”與上年末資產負債表的“期末數”是否一致。

(2)對根據各有關總賬科目的期末余額直接或計算填列的項目。應與各有關總賬科目的期末余額核對。如短期投資、應收票據、壞賬準備、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短期借款、實收資本等。審查時應注意是否將一些應剔除的因素剔除,如應收票據中的已貼現的應收票據等。

2 損益表的審查分析

損益表是反映企業(yè)在月份、季度或年度內利潤(虧損)實現情況的報表,按月編報。通過對損益表的審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企業(yè)生產經營情況,確定企業(yè)的盈虧;分析企業(yè)經濟效益的好壞。通過對損益表所反映的營業(yè)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yè)外收支等企業(yè)損益項目的分析,可以測定企業(yè)損益的發(fā)展趨勢,預測企業(yè)未來收益能力。通過對損益表中各指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yè)實現利潤的構成、影響利潤增減變動的原因等。

2.1產品(商品)銷售收入的審查分析。影響產品(商品)銷售收入額變化的因素是銷售數量和銷售價格。審查時,應分別對銷售數量和銷售單價進行審查。對銷售數量的審查,應結合當時產銷情況,將本期實際銷售數量與結轉成本的產品(商品)數量對比,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要注意審查有無銷售產品(商品),不通過“產品(商品)銷售收入”賬戶核算,漏報銷售數量的情況。對銷售價格的審查,可根據“產品(商品)銷售利潤計算表”中的銷售價格進行審查,查明有無隱匿銷售收入的問題。

2.2產品(商品)銷售成本的審查分析。產品(商品)銷售成本是反映企業(yè)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yè)務的實際成本。

審查銷售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審查期末庫存產品(商品)成本是否正確,因為銷售成本結轉不正確,必然導致庫存產品(商品)數量和成本不實。審查時,可將核實后的期末結存數量按產品(商品)平均單位成本計算出期末應保留的庫存產品(商品)成本,并與賬面數相核對,如大于賬面數,則說明可能存在多轉銷售成本的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稽查。

2.3產品(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的審查分析。產品(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是指銷售產品(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yè)務應負擔的消費稅、營業(yè)稅、城建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產品(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數額的變動主要由三種原因引起:一是稅法變動,稅率調整;二是不同稅率的產品(商品)產量結構變動;三是企業(yè)申報不實。審查時,可根據“產品(商品)銷售利潤計算表”中的“平均單位稅金”數額與上年數額進行比較,如果有差異且稅率和產品(商品)結構沒有變動,則說明稅金計算有錯誤,應進一步查明原因。

2.4產品(商品)銷售利潤的審查分析。產品(商品)銷售利潤是利潤總額的主要組成部分,應審查企業(yè)是否完成了利潤計劃,比上期有無增減變化,在損益表中的計算是否正確?;闀r,可將本期的銷售利潤率與上期、上年同期的銷售利潤率進行比較,如變化較大,而企業(yè)生產經營規(guī)模并無多大變化,就有可能存在收入、成本計算不實的問題,應作進一步稽查。

2.5管理費用的審查分析。管理費用是反映企業(yè)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fā)生的管理費用。這類費用通常相對固定,稽查時,如發(fā)現有突增現象,應著重審查企業(yè)業(yè)務招。

3 財務狀況變動表的審查分析

財務狀況變動表也稱資金來源和動用表,按年編報,是根據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及其他有關資料加以分析編制而成的。它反映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資金取得的來源渠道和資金的去向,可以提供企業(yè)在當期內營運資金的流動情況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原因,可以發(fā)現企業(yè)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是否合理。

3.1核對流動資金來源項目。將“本年凈利潤”與損益表中“凈利潤”核對;將“固定資產折舊”與“累計折舊”賬戶核對;“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及其他資產攤銷”與“無形資產”、“遞延資產”賬戶的貸方發(fā)生額核對;將“固定資產盤虧(減盤盈)”與“營業(yè)外收入”和“營業(yè)外支出”賬戶的有關內容核對;將“清理固定資產損失(減收益)”和“固定資產清理收入(減清理費)”項目與“固定資產清理”賬戶核對;將“增加長期負債”項目與“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賬戶的貸方發(fā)生額核對;將“收回長期投資”項目“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賬戶核對:將“資本凈增加額”與“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賬戶的年末數與年初數的差額的合計數核對。

3.2核對流動資金運用項目。將“利潤分配”的各個項目與“利潤分配”賬戶的各個二級科目核對;將“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凈增額”項目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賬戶核對;將“增加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及其他資產”項目與“無形資產”、“遞延資產”賬戶核對;將“償還長期負債”和“增加長期投資”項目分別與“長期負債”和“長期投資”賬戶核對。

3.3審查表的右方流動資金各項目變動情況是否真實可靠。流動資金各項目的變動是以資產負債表各有關項目的期末數減去期初余額的差額列示的,為了全面反映企業(yè)流動資金增減變動的產生原因,便于財務分析,對不直接影響流動資金增減的某些項目,也不能過于忽視而不進行審查。

3.4分析企業(yè)財務狀況。通過審核無誤的報表數據,考察評價企業(yè)財務狀況變動的情況,分析財務狀況變動的原因。一是審查資金來源及運用情況,分析企業(yè)重大財務活動是否符合有關財經法規(guī)和財政制度要求,是否合理運用資金,有無運用不當;造成企業(yè)資金緊張;二是分析流動資金本年增減變動的原因,主要考核企業(yè)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增減變化的原因是否合理、正當;三是分析企業(yè)的償債能力,重點分析企業(yè)營運資金的增減變化,即企業(yè)以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的差額,這一差額越大說明企業(yè)償債能力越強。


還沒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線咨詢老師 免費咨詢老師
相關問題
  • 財務報表的審查技巧有哪些

    財務報表審查的技巧有: 1、報表對比:對比不同時期的報表,分析公司的業(yè)務變化情況,以及資產、負債、權益等財務數據的趨勢。 2、核實情況:核實報表中金額是否準確、數據是否填寫及計算無誤等。 3、匹配檢查:檢查各項數據間是否有匹配關系,確保報表填寫無誤。 4、現實情況確認:報表審查時要對業(yè)務發(fā)展狀況、經營情況、管理層治理等情況進行確認,以確保報告的準確性。 5、分析確認:通過財務分析的方法,如現金流分析、收益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以及市場價值分析,確認報表的準確性。 6、結論提出:要對報表準確性進行綜合評估,對存在的不同意見和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改進建議。

  • 如何制作出高質量的財務報表有哪些技巧

    1、報表要平,這是最基礎的。 不平的報表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利潤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潤和資產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潤不一致,在制作報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2、報表要具有真實性。 財務報表制作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反映企業(yè)的盈利狀況,一味的粉過飾非,無異于自欺欺人。做平雖然很重要,但為了做平而做平,從而導致報表失真,這樣的報表對于評估企業(yè)的經營狀況的參考價值不大。 3、報表不是給財務人自己看的,要簡單明了,容易理解。 制作出的財務報表往往要呈現給管理層,這就需要報表的易于理解性,太多專業(yè)術語和晦澀難懂的話能不用就不用。附注作為報表的補充,尤其應該注意這一點,好的附注對報表中重要項目10%以上變化的,都應該加以說明,對變化30%以上的不重要項目也要仔細說明。

  • 公司要向銀行貸款,做財務報表的時候要注意哪些?有什么小技巧?

    你好同學,一般來說,利潤高些,現金流大一些,然后就是存貨應收賬款占比要比非流動資產高一些。

  • 辨別企業(yè)財務報表的真假的一些技巧

    第一是關注銷售收入、現金流入、應收賬款、存貨、稅金之間的勾稽關系。銷售收入的變化必然對應現金流入、應收賬款、存貨及稅金的增減變化,從增減變化的合理性中初步辨別銷售收入的真假,若企業(yè)銷售收入的變動與現金流入、應收賬款、存貨、稅金之間的變化明顯不合理,就要進一步關注企業(yè)是否存在虛構銷售業(yè)務,虛增銷售收入,提前確認尚未實現的銷售收入或延期確認已實現的收入,利用關聯方交易中的不公允定價調節(jié)收入,虛構銷售退回沖減銷售收入,多轉、少轉銷售成本等問題。 第二是分析費用構成及其增減情況,關注各項費用的計提和使用是否符合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的規(guī)定,是否存在虛列費用支出套取轉移資金以及資本性支出費用化的問題。  第三是關注在建工程、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增減變化,分析其合理性。如果企業(yè)在建工程長期只增不減,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呈現無規(guī)律性增加,就要進一步調查是否存在為了包裝經營成果,故意減少期間費用的攤銷的問題?! 〉谒氖顷P注對外投資與投資收益、財政性借款與財政性補貼的關系。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上對投資收益記錄不相符合的,應調查投資收益具體來源,確定投資收益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對損益表反映有財政補貼收入的,要分析補貼收入與企業(yè)經營規(guī)模、國家政策扶持的可能力度進行比較分析,防止企業(yè)將財政負債進行收益化處理,虛增利潤總額。關注企業(yè)投資收益的核算方法是否正確,金額是否真實,有無人為調節(jié)以虛增利潤的情況。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 審查損益表的方法與技巧

    損益表是反映企業(yè)在月份、季度或年度內利潤(虧損)實現情況的報表,按月編報。通過對損益表的審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企業(yè)生產經營情況,確定企業(yè)的盈虧;分析企業(yè)經濟效益的好壞。通過對損益表所反映的營業(yè)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yè)外收支等企業(yè)損益項目的分析,可以測定企業(yè)損益的發(fā)展趨勢,預測企業(yè)未來收益能力。通過對損益表中各指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yè)實現利潤的構成、影響利潤增減變動的原因等。 1、產品(商品)銷售收入的審查分析。影響產品(商品)銷售收入額變化的因素是銷售數量和銷售價格。審查時,應分別對銷售數量和銷售單價進行審查。對銷售數量的審查,應結合當時產銷情況,將本期實際銷售數量與結轉成本的產品(商品)數量對比,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要注意審查有無銷售產品(商品),不通過“產品(商品)銷售收入”賬戶核算,漏報銷售數量的情況。對銷售價格的審查,可根據“產品(商品)銷售利潤計算表”中的銷售價格進行審查,查明有無隱匿銷售收入的問題。 2、產品(商品)銷售成本的審查分析。產品(商品)銷售成本是反映企業(yè)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yè)務的實際成本。 審查銷售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審查期末庫存產品(商品)成本是否正確,因為銷售成本結轉不正確,必然導致庫存產品(商品)數量和成本不實。審查時,可將核實后的期末結存數量按產品(商品)平均單位成本計算出期末應保留的庫存產品(商品)成本,并與賬面數相核對,如大于賬面數,則說明可能存在多轉銷售成本的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稽查。 3、產品(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的審查分析。產品(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是指銷售產品(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yè)務應負擔的消費稅、營業(yè)稅、城建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產品(商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數額的變動主要由三種原因引起:一是稅法變動,稅率調整;二是不同稅率的產品(商品)產量結構變動;三是企業(yè)申報不實。審查時,可根據“產品(商品)銷售利潤計算表”中的“平均單位稅金”數額與上年數額進行比較,如果有差異且稅率和產品(商品)結構沒有變動,則說明稅金計算有錯誤,應進一步查明原因。 4、產品(商品)銷售利潤的審查分析。產品(商品)銷售利潤是利潤總額的主要組成部分,應審查企業(yè)是否完成了利潤計劃,比上期有無增減變化,在損益表中的計算是否正確?;闀r,可將本期的銷售利潤率與上期、上年同期的銷售利潤率進行比較,如變化較大,而企業(yè)生產經營規(guī)模并無多大變化,就有可能存在收入、成本計算不實的問題,應作進一步稽查。 5、管理費用的審查分析。管理費用是反映企業(yè)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fā)生的管理費用。這類費用通常相對固定,稽查時,如發(fā)現有突增現象,應著重審查企業(yè)業(yè)務招待費。

圈子
熱門帖子
  • 會計交流群
  • 會計考證交流群
  • 會計問題解答群
會計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