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稅收入和不征稅收入會計分錄
答:不征稅收入的財稅處理
1稅法規(guī)定
《企業(yè)所得稅法》第七條規(guī)定,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財政撥款;依法收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yè)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企業(yè)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三)項所稱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是指企業(yè)取得的,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guī)定專項用途并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有關企業(yè)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87號)進一步明確:對企業(yè)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凡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企業(yè)能夠提供資金撥付文件,且文件中規(guī)定該資金的專項用途;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該資金有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企業(yè)對該資金以及以該資金發(fā)生的支出單獨進行核算。
也就是說,企業(yè)取得的財政性資金必須同時滿足上述3個條件才可以享受不征稅收入的待遇,否則,應并入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yè)所得稅。
國稅函[2008]159號,納稅申報表中的“不征稅收入”僅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收入項目明細表》中出現。而企業(yè)不征稅收入的填報,建議填報附表3《納稅調整明細表》第19行“18、其他”第四列“調減金額”。
2會計處理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主要形式包括: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稅收返還、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等。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沖減相關遞延收益賬面余額,超出部分計入當期損益(營業(yè)外收入);若不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計入當期損益(營業(yè)外收入)。即政府補助計入損益,而不是計入權益,因此采用新準則以后,政府補助將會給企業(yè)帶來利潤而不是權益。
3案例分析1
2009年初,南方供電企業(yè)遭受特大冰雪災害,某供電公司因冰雪災害造成電網資產受損嚴重。當前資金不足,為加快恢復建設,按相關規(guī)定向有關部門申請2000萬元的救災資金,2009年6月1日,省政府批準了該公司的申請,并撥付財政資金2000萬元到該公司賬戶,6月20日購入電網不需安裝的設備3000萬元,使用年限為5年,按直線法計提折舊,與稅法規(guī)定一致。為便于計算,假設殘值為0,單位為萬元。
解析:
稅法規(guī)定:按照財稅[2009]87號文件規(guī)定,該企業(yè)取得的救災資金滿足3個條件時應作為不征稅收入,同時不征稅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會計規(guī)定:企業(yè)在實際收到該財政性資金時應計入“遞延收益”科目,稅法上不計入收入總額,會計與稅法的處理一致,不產生暫時性差異。在相關支出實際發(fā)生,或形成的資產計算折舊、攤銷時,再從“遞延收益”科目轉入當期損益“營業(yè)外收入”科目,但以后每年度會計上確認損益,稅法上不計入收入總額,所以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同時相應的支出或折舊、攤銷額也不得在稅前扣除,應相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會計處理:以上案例中財政撥款屬于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2009年6月1日收到財政撥款
借:銀行存款 2000萬
貸:遞延收益 2000萬
2009年6月20日購入設備
借:固定資產 3000萬
貸:銀行存款 3000萬
2009年計提折舊,并分攤遞延收益
借:管理費用 300萬(3000萬÷5*2)
貸:累計折舊 300萬
借:遞延收益 200萬(2000萬÷5*2)
貸:營業(yè)外收入 200萬
納稅調整:200萬元作為不征稅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其支出所形成的資產計提的折舊200萬元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另100萬元折舊可以稅前扣除。
免稅收入的財稅處理
1稅法規(guī)定免稅收入,本身已構成應稅收入但予以免除,屬于稅收優(yōu)惠項目。具體包括以下4項: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yè)從居民企業(yè)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不包括非營利組織從事營利性活動取得的收入。
2會計規(guī)定1.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國債一般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期末會計上按照確認的利息收入,稅法上按國債利息免稅,不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所以需要納稅調整,但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2.《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第一條規(guī)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除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fā)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外,投資企業(yè)應當按照享有被投資單位宣告發(fā)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投資收益,不再劃分是否屬于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即準則解釋第3號不再區(qū)分是否為清算性股利,而是一律將其作為投資收益性質的股利,計入當期損益。
3案例分析2甲公司2009年以5000萬元取得到期還本付息的國債投資,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該投資實際利率與票面利率相差較小,甲公司采用票面利率計算確定利息收入,當年確認國債利息收入250萬元,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價值,該國債投資在持有期間未發(fā)生減值。2009年底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價值為5250萬元。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準則>有關企業(yè)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80號)規(guī)定:對持有至到期的投資、貸款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的利息收入,可不作納稅調整直接在稅務上確認,利息支出在不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前提下可不作納稅調整,直接在稅前扣除。即持有至到期投資形成的利息稅法與會計協調一致,不產生差異。
所以2009年底持有至到期投資計稅基礎為5250萬元,國債利息收入形成的暫時性差異為0,國債收入免稅,屬于永久性差異,應按照“調表不調賬”的原則納稅調減250萬元。
4案例分析3A、B公司都屬于居民企業(yè),2009年6月1日A公司以100萬元的價格購入B公司30%的股份。A公司在取得該部分投資后,參與被投資單位的生產經營決策。2009年,B公司實現凈利潤為20萬元,2010年初宣布分派利潤50萬元。即B公司當年度對被投資單位分派的50萬元利潤,不僅全部動用了2009年的20萬利潤,還動用了2008年及以前的留存收益。假設企業(yè)所得稅率為25%.
實際分得現金股利=50*30%=15(萬元)應確認投資收益=20*30%=6(萬元)清算性股利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15-6=9(萬元)
A公司賬務處理:
2009年末按照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60000
貸:投資收益 60000
所得稅會計處理: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00+6=106(萬元),計稅基礎為100萬元,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6萬元,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為1.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50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5000
納稅調整:稅法上對投資收益以實際發(fā)放為標準,2009年沒有宣布發(fā)放股利,所以應確認投資收益為0,而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為6萬元,匯算清繳時需做納稅調減6萬元。
2010年初宣布發(fā)放股利時:
借:應收股利 15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60000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90000
所得稅會計處理: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00+6-6-9=91(萬元),計稅基礎為100萬元,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9萬元。應沖回2009年確認的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6萬元,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9*25%=2.25(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15000
貸:所得稅費用 150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2500
貸:所得稅費用 22500

什么是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yè)在日?;顒又行纬傻?、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收入按企業(yè)從事日?;顒拥男再|不同,分為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和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收入按企業(yè)經營業(yè)務的主次不同,分為主營業(yè)務收入和其他業(yè)務收入。主營業(yè)務收入是指企業(yè)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經常性活動所實現的收入。其他業(yè)務收入是指企業(yè)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與經常性活動相關的活動實現的收入。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 號一一收入》已于2017 年7 月由財政部修訂發(fā)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yè)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yè)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的企業(yè)施行; 自2020 年1月1日起,在其他境內上市企業(yè)施行; 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準則的非上市企業(yè)施行。
本文詳細介紹了免稅收入和不征稅收入會計分錄怎么做,也介紹了什么是收入。作為一名企業(yè)的財務人員,一定要非常清楚,免稅收入和不征稅收入其實并不是一回事,雖然都不交納稅金,但是二者會計處理不同。如果你不太明白,那么咨詢一下會計學堂在線老師吧。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0945號


